实验室应综合体现新技术点,满足专业教师学习和从事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技术研究和应用系统开发的需要。实验室应涵盖目前主流的定位测量技术和设备,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要求系统能够模拟先进的应用环境,实验设备和实验内容应能非常灵活地进行扩展,从而为专业教师研究当前网络前沿的技术动态和发展提供完善的实验平台,并能在此平台之上从事定位技术、物联网等应用系统的研发,提高学校整体科研与教学应用水平。
用于检测和/或校准的实验室设施,包括但不限于能源、照明和环境条件,应有利于检测和/或校准的正确实施。实验室建设应确保其环境条件不会使结果无效,或对所要求的测量质量产生不良影响。实验室建设包括技术和设备的更新,研究人员增加和现有研究员的能力提高等。实验室建设原则是满足实验室工作业务流程的优化及日常管理等方面的需要。
实验室的位置应该合理,例如,选择灰尘小、震动的地方。外壳结构应考虑防震、防尘、防潮,且绝缘性好,光线充足,每个工作室的布局原则是限制样品的流通面积,缩短样品流量行程,尽量减少流动(样品)和人员线路交叉。生活用水和检测用水必须分开,以确保生活用水和水管的相对独立性,以避免相互混合,特别是确保生活用水不被化学试剂污染。实验室布局合理,操作安全、方便,可以避免污染,可以满足工作需要,保证测试结果不受干扰。